2025年5月23日,PIARC 2025世界道路隧道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在中国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圆满落幕。
本次会议由世界道路协会(PIARC)、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公路隧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以及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五大权威机构的联合主办。会议期间,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翘楚齐聚一堂,共同擘画隧道工程领域的未来发展蓝图。
大会以“‘隧’通科技,‘道’向未来——韧性、智慧、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开幕式、主旨报告、圆桌论坛、专题分论坛、行业展览、技术参观等会议活动,为全球隧道技术领域搭建了一个高端的国际化交流平台,推动了隧道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合作。
大会组织11个分论坛,设置近200场学术报告。来自中国、美国、奥地利、德国、挪威、法国、荷兰、南非、韩国等20余国嘉宾,围绕隧道绿色低碳技术、深海悬浮隧道前沿、隧道标准与新理念、超大直径盾构隧道、钻爆法施工理论与技术、隧道智慧新技术、隧道运营安全管控、隧道养护技术创新、隧道灾变防控与韧性增强等议题进行演讲报告和交流,以尖端技术与实战经验为大会注入多元视角。
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这些报告涵盖了隧道技术的多个前沿领域,如数字孪生技术在隧道运营中的应用、新能源载体对隧道安全的影响等。其中,Ingo Kaundinya主席指出,数字孪生技术能够显著提升隧道的运维效率,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与分析,实现隧道设备状态的智能评估与能效优化管理。Niels van Veldhuizen先生则强调了荷兰在隧道安全管理方面的严格标准,认为安全规范与通行效率的平衡至关重要。Bijan Khaleghi先生分享了西雅图州际90号城市隧道的创新设计,展示了自行车与行人专用隧道的建设成果,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嘉宾在本次会议中也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创新精神。
蒋树屏(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针对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防减灾的难题,研制了1:1足尺沉管隧道防灾减灾与结构高温耐火两大试验平台、沉管隧道接头渗漏水智能红外监测系统等,取得了20项研究成果、8个创新点。与此同时,陈建勋(长安大学教授/副校长)的黄土隧道支护理论与技术;闫治国(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长大隧道安全运维与智慧防灾减灾技术,均在隧道灾变防控与韧性提升方面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
绿色低碳技术方面,洪开荣(中铁隧道局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从隧道管片结构、渣土利用、盾构隧道智能建造等方面,总结提出盾构隧道施工绿色低碳的途径。
在隧道标准与新理念领域,多位顶尖专家带来了前沿研究成果。张慧彧(交通运输部公路局一级调研员)介绍了中国公路技术标准体系;张顶立(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川藏铁路研究院院长)展示了刚度设计理论与大变形灾害协同控制方法;陈建忠(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则深入探讨了中国公路隧道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隧道运营安全管控领域同样亮点纷呈,周小平(重庆大学教授)介绍了非局部广义粒子动力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模拟方法的局限,实现了流体与固体介质在统一理论框架下的耦合建模;阳东(重庆大学教授)隧道火灾烟流态势智能预测研究,为工程灾害预测与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外,李利平(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院长)在隧道养护技术创新方面,展示了地下工程建养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实用技术。谢雄耀(同济大学城市深部地下空间中心主任、教授)的复杂破碎围岩公路隧道增阻变形支护理论与低碳建造技术,从山岭隧道施工性态感知入手,提出了监管控一体化与自适应支护理念,实现了山区隧道的低碳建设。深海悬浮隧道领域,李科(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公路隧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针对多管节悬浮隧道结构设计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实现多项核心突破。
中国专家针对各类复杂场景的快速技术落地,为全球隧道工程提供了“攻坚样板”。
大会还安排了工程实地观摩活动。参会者参观了曾家岩大桥隧道、招商交科试验园区和G5021石渝高速智慧管控平台,体验智能化、数字化运营管理技术,了解重庆在隧道智能管控平台方面的领先实践。
本届大会是国际道路隧道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隧道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更通过技术论坛、产学协同、人才建设、城市人文赋能等维度,为行业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本土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隧道工程在全球行业的影响力,助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技术输出与项目合作。通过分享低碳材料、新能源应用等实践经验,推动了隧道工程从传统高能耗模式向绿色、可持续模式的转变,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贡献了行业智慧。同时通过技术共享与案例研讨,促进了全球隧道工程领域的合作创新,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也充分展示了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实力。重庆在隧道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为全球隧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大会也为重庆与世界各国在隧道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桥梁。